时间:2019-04-18 来源:人民教育
第二,当父母出口就是“你应该”
有心理学家说,任何以“你应该”为首的规劝,都是无视他人能力和尊严的耍流氓。
在看纪录片“镜子“”的时候,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面对记者提问:你为什么不愿意听父母的,回学校去读书呢?
孩子说:我从小就像个机器人,每天吃饭穿衣,学习娱乐样样都要听他们的,他们整天就是一句“你应该这样,你应该那样”,我烦透了。
所以,无论他们多么正确,我就是不想听。
这就是对父母们的当头棒喝。当我们拿自己的人生经验当教科书去指挥孩子,不仅会丧失孩子的主动性,甚至会引来他们的反抗,以对抗父母为目的,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。
第三,让孩子为我们的人生补缺
朋友娟子说,大年初一她带孩子去看了“流浪地球”,看完就要求孩子写一篇观后感,而且必须有与天体物理相关的知识,并要求写满一千个字。
11岁的孩子茫然地看着她问:妈妈,物理是什么啊?
娟子蛮横地说: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。你不懂的话,可以上百度去查。
孩子又问:那妈妈你学过物理吗?
娟子瞬间无言以对,因为她以往最差的学科就是物理。但正因为这样,让她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期待弥补的情结,希望孩子能够奋起直追,一雪她的前耻。
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——家庭内部存在了某种隐性的动力,这股动力就是父母未完成的人生目标,希望孩子替自己去实现或者补足。
当然,这对孩子是很不公平的,因为这意味着他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擅长的。娟子的儿子后来怎么也写不好,最后焦躁地把本子撕了,母子俩大干了一场。